孔颖达哈哈一笑,拈着茶杯对萧瑀说道:“宋国公怕是并不知房俊之打算,那📙🛎厮不仅要此间学子文武兼修,更要建立一座格物院……你可知这🎽格物院,究竟是干什么的?”

     ☗⛌ 萧瑀还当真是🝿首次听闻此事,奇道:“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乃《大学》倡导的‘三纲八目’之一,修习格物乃是学子应有之义,何足为奇?”

      《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便是天下文人所推崇🅖🆟🐲的《大学》“三纲☩🂄🌍领”。

      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所谓“在亲民”,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这里的“亲”同“新”,是革新、弃旧图新之意。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数代以来,奉行不悖。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即为《大学》的“八条目”,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

      “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格物、致知是修身的外部途径,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内在前提,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更高一个层🇍🗒🛇次的自我实现,所以《大学》第一篇在末尾的时候又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是整个儒家精神的精髓之所在。

      孔颖达含笑捋须,笑呵呵道:“那小子说了,这格🚑物院所修习的,乃是天地至理,比如为何水往高处流,🇬🛪🟐比如为何水中火灭,比如人为何不🌤🀿🂡能入鸟雀那般翱翔天际,比如为何聚云成雨、日升月落……”

      萧瑀目瞪口呆。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此天地至理也,有什么好研究的?

      水克火,🇄五💢行相克也,🅖🆟🐲这还需要什么道理?

      人为何不能如鸟雀那般翱翔……这不废话么?🚽满天飞的那还是人么🂉🌿?📑🚇

      为何聚云成雨、日升月落……自盘古开天辟地便是🚑如此,谁能弄明白究竟是为何?有何须弄明白究竟是为何?

      闲着没事儿干啊!

      孔颖达哈哈大笑,给萧瑀斟满茶,喘着气道:“当初老夫初闻之时,亦是如你这般莫名其妙、不知所措。但是你可否忘记,当年那房二便曾在骊🅎🅞🇮山之上求雨而至,更用一堆沙土之物烧制出晶莹璀璨的玻璃,其种种手段,实在有鬼神莫测之机,而房二曾言,这其中所有之玄机,尽在格物之道,只要弄懂了格物至理,便是三岁孩童亦能如他那般翻云覆雨、点石成金!”

      萧瑀愈发不可置信,讷讷道:“且不说此言真假,即便是真,这等神📑🚇鬼莫测👎🇪之术,焉能示于人前,更遑论教授予人?”

      孔颖达叹了口气,悠然道:“这便是房二不同寻常之处,他常说学问这东西非是一人之力便可以臻达至高境界,闭门造车最不可取,而是应当让志同道合之人汇聚一处,一人计短二人计🆖长,大家取长补短拾遗补漏,方能有所精进更上🏜🚺一层楼。当年夫子不问黎庶、有教无类,与之何其相似也?吾等夫子门徒敝帚自珍,将学问藏着掖着唯恐外人学去,人家区区一个不文不武之人却能够有这等心胸,老夫着实愧疚难当啊。”🙴🎤📅

      萧瑀说不出话来。

      若💒👒🈖房俊当真打着这样的心思,的确当得起孔颖达这一声赞誉。

      这何止是心胸如海、气量万千?

      这简直就是圣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