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长驱直入(下)

    在吴蜀两国的盟约🌢🀵🁈书内详细记载了如何平分魏国的土地,这也🝗🋏是吴蜀两国进军中原的路线图。

    雍州,凉州,并州,冀州,兖州归蜀汉所有;荆州,扬州,豫州,徐州,青州,幽州属于吴国。魏家司州的土地,🂍以函谷关为界,西归蜀汉,东属东吴。其中的荆州和扬州都只是二州的一☾🅀部分,因此都属吴也没什么可争议的。

    夺取新野算是打开了北上☱的道路,司州洛阳以及在豫州境内的许昌都是吴国的目标,不过却又不能直接去攻打。函谷关是东去洛阳,西接长安的咽喉之地,吴国若是奔着🋡函谷关去,等于断了蜀人进兵中原的道路。

    因此两国没有名言,却🏢🛳☺十分🌢默契,蜀汉需要函谷关,🃷洛阳这条道路进军并州,冀州,兖州三处,吴国可先去攻取其余州郡。灭魏之后两家依据盟约交换便是了,这点变通还是有的。

    荆州的情形与扬州十分相似,因为其地界跨过了长江,因此荆州也是由吴魏两家分别占据着。吴人称自己占据的地盘是荆州,魏国也是同样。魏国占据的襄阳郡半🈿年前🜏被吴国攻取,剩余的只有南阳郡以及江夏郡。而江夏郡也只是石阳以北的江夏郡土地罢了。

    因此吴人接下来的目标便是收复完整的荆州,然后再图谋其他的州郡。毕竟吴国渡江而来,物资和兵员都需要从南🂍岸运送而来。若不把四周的州郡扫平,而贪图速度先去攻取许昌,后方便难以保证了。

    新野一🕎🈝破,附近县城的🏢🛳☺魏兵也都不战而逃。十♕🈔几万吴军可不是自己这千八百人挡得住的,继续守城那就是等死又或是投降。相反弃城而走的都跑去了南阳郡的治所宛城,名为不战而逃,实则聚集兵力。

    守卫长江北岸的魏军原本有十几万人,只是在司马昭攻取西城时分出了数万,又被钟会带去长安数万。留下的兵力在新野一战也死的七七八八,逃出去的大都往江夏方向,👨🋜🚋估计也不会有多少人。

    宛城的守军不过一万余人,收拢了各县的兵力后又在城中征募青壮,好不容易才凑出了两万🝇🉆🅃五千人马。

    这等兵力如何放在吴人的眼中?

    不过十余日魏国的南阳郡二十几处县城,以及从🛾南阳郡分出的义阳郡尽数被吴人攻🕗🉲破,只剩下南阳治所宛城还🝲🏈😊在负隅顽抗。

    这并非宛城坚固,乃是吴人有意为之。

    所图的是🈇两个方面,宛城一破吴军便可兵锋直指许昌,而且可以由新野和宛两处出发夹击魏国的都城。另一方面宛城离洛阳八关之一的武关非常之近,同时和许昌,洛阳两大重镇接壤,让吴人有些首尾难以兼顾的顾虑。

    拖延攻取宛城的时间👞🊁🍖,既可以吸引许昌和洛阳两方的魏军🔹来救,又可🉢🉀🄍以给蜀人些时间。

    此时的蜀人尚在长安和司马🌢昭钟会交锋,一时半刻是到不🔹了洛阳的。吴军十几万兵力要留守,要照顾粮道,再分兵去攻许昌,便显得有些不够用了。没有蜀军的支持,独自面对中原乃至河北的魏兵主力,施绩等人自问还没有这个实力。

    由于这等考虑,从南👞🊁🍖阳郡分出的南乡郡作💛💣📩为兵临豫州的最后一道屏障也没有受到吴军的进攻。一旦南乡郡再丢,豫州的治所许昌便完全暴露在吴人的火力之下。时🈿间未到,吴人也不愿意轻易戳破这层薄纸。

    ……

    战败的魏🈇兵前后步骑三千余人🆂,沿着🆞🐯长江北岸往江夏方向奔逃。沿途的烽火台早被吴人占领,甚至在长江上还有吴军的战船穿梭而过。见吴人不来拦截,魏兵也不敢攻打烽火台,一路相安无事终于到达了江夏境内。

    江夏太🕎🈝守桓禺是继文聘之后少有的能将,💛💣📩清廉俭朴不说,🔹为人有威严又多施恩惠。江夏的军民都称赞其能,说桓禺仅此于文聘。

    就在施绩,留平等人进兵新野时,吴国大将陆抗的水军也杀🋤入了江夏,在陆路配合陆抗行动的乃是东吴大将留略。留略是东吴名将留赞的儿子,荆州军副帅留平的大哥,是江南驰名的武人。

    两支人马冲入江夏郡后,留略的两万步兵屯驻在石阳城外,牵制桓禺的魏军。陆抗利用舟船登陆地🆷点灵活的优势,先后攻取了平春,南新,云杜三县。一举切断了江夏郡的两座重镇,竟陵和石阳的联系。

    石阳和竟陵各有万余魏军,江夏这里因为离中原极其遥远,又挨着长江,因此每每遭遇敌袭都是采取守势,这一次也🐭不例外。直到⚪🔋平春等三县陷落的消息传来,桓禺方觉得这次的吴兵恐怕没有往日那么简单。

    果不其然,陆抗的吴军在攻取三县之后,把兵力分为五部。三部分屯三县,一部往石阳断魏军🜋🀪归路,一部由陆抗亲自率领游击在三⚪🔋县之间,防范竟陵的魏军📞来救。

    围的安稳了,吴军便推出了投石车准备轰城。桓禺不知道这投石车的威力如何,只是🄄🞑📟从表面上来看这和常用的投石车完全是两个模样。留略的吴军正在调整📞角度,魏军已然开门杀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