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街开始了治安和风气的整治,长安城及宫中的守卫也开始加强。

    很快,吐蕃国使团造访大唐的事情,在长安城人尽皆知了。

    闲暇之余,长安城的百姓都在津津乐道的讨论吐蕃造访之事。

    七天过去,吐蕃国的使团出现在了长安城。

    在使团到来的当天,李世民专门接待了吐蕃使臣。

    一番客套之后,吐蕃使团呈上了吐蕃国国王的国书。

    国书很简单,先生对吐蕃国谦虚了一番,接着对大唐进行各种吹捧,最后表达了一下两国用不动干戈的愿景。

    “我大唐乃礼仪之邦,两国友好往来,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我大唐愿意和吐蕃国交好。”

    李世民也讲了一些冠冕堂皇的场面话,至于两国能不能真的友好相处,最后还是要从两国的实际利益出发。

    一通客套之后,吐蕃国来使讲出了此次来犯的目的。

    “此次造访贵国,我国国王松赞干布让臣带了两个问题前来。”

    “这两个问题在我吐蕃国无人能解,因此他命我来到大唐寻求帮助,大唐人才济济,想必定能帮我吐蕃寻找到答案。”

    在场群臣都眼神交流,暗自腹诽。

    想试探我大唐国力就直说,鬼扯些什么烂借口呢。

    不过,对于这种隐晦交锋,大唐是一定要接的,这也是吐蕃国前期吹捧大唐的目的,都说了人才济济,要是不接的话,如何彰显大唐高人一等的地位。

    不仅要接,还要接的干脆,答得漂亮。

    一旦大唐君臣无法回答,那不仅有损大唐颜面,在以后两国的利益谈判中,也难以占据主动。

    李世民目心思活络,笑着开口说道:“将第一题呈上来吧,就让朕和这般大臣一起为你解惑。”

    随行的吐蕃使者,呈上一个直径大约一尺的圆球。

    “此球叫曲径球,它的表面两侧各有一个孔洞,内部蜿蜒曲折,细分出几十条路,却没有一条直路。”

    “这几十条路线当中,只有一条能够连通曲径球表面的两个孔洞。”

    “问题是如何在不破坏曲径球的情况下,用一根细线穿过两侧的孔洞。”

    “这个问题我吐蕃国上下束手无策,但相信难不倒智慧的大唐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