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和与程处默说起来都是他的小辈,因此唐俭很是放松。

    魏和真的变化太大了,之前在长安城的时候,唐俭在魏徵家中见过魏和。

    那时候的魏和很气傲气,现在可不一样了,你能感受到他内心依然自信,但外表上内敛的很。

    魏和开始“知行合一”了,他的知就是做个魏徵那样正直的人,他的行是要用他自己的方式而不是魏徵的。

    而张鹏就是来陪同吃饭喝酒的,他不断的夹菜倒酒,还主动寻找话题。

    对於张鹏的话题,唐俭只是应付,而对於陈安说要他从户部拨付些钱财用到医馆确很认同。

    反正户部总会有些余留的款项。这对他一个户部尚书不是问题。

    再说了,圣上都在寻找孙神医现在找到了,那就是功劳。

    他唐俭是跟着有功的,即使孙神医现在不去长安城,那以後不还可以去啊。

    酒宴後,唐俭要去寻找他的“知行合一”了,他的车轿里面放着好几包药浴用的药材。

    唐俭认为他的“知行合一”之路还很漫长,他要不停的写日记。

    所以他的身T就很重要,需要药浴泡澡。

    ———

    回到长安城的唐俭把他在商县看到的一切都奏报给了李世民。

    李世民对药浴不感兴趣,他对“知行合一”很看重。还对孙思邈在商县很看重。

    他提出了要当老实人,g实在事。这是他认为的“知行合一”。

    李世民还为此让宦官传话给国子监,让国子监的博士们好好研究下“知行合一”。

    国子监太学的孔颖达发狂了。这是学说的创新啊!他作为国子博士为什麽就没有想到过呢?

    他赶紧在儒家典籍里面寻找能和“知行合一”有关的文字。

    在《尚书》与《左传》中,孔颖达找到了“知与行”。

    《尚书》有“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之说。《左传》有“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之说。知指认知或良知,行指行为、行动。

    这就是儒家的,没有错,“知行合一”就来源於儒家经典!

    这个陈安,好好的在商县就鼓弄出这麽大的动静。

    孔颖达甚至怀疑陈安是“生而知之”的人。

    要不然,一个村子里面出来的小子,在南山修道几十天,怎麽可能提出这样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