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辙之前参加实验考试的时候,能满分过关,那是仗着他作为重生者、而且机缘巧合前世对那年的全球总决赛考题怀着巨大怨念、反覆练过、印象深刻。

    论真实的化学实验C作能力,顾辙是不如奥赛时正牌省一、并且以实验C作拉开分差的孔超凡的。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顾辙做好实验规划、计划,让孔超凡帮他动手。

    最好还是把吴丹青也拉进来,大家分组做同样的实验、只是把不同的配b任务分下去。这样对於将来保护顾辙的成果所有权,也是最好的。

    因为在科技界,成果从来都是主要属於科研规划和实验设计的。

    除非是非常难、没什麽人能C作的牛b实验,才有可能给C作者也分成果——

    b如当年杨振宁李政道拿诺贝尔奖的那个成果“宇称不守恒”,需要做一个“观察钴-60原子核β衰变放出的电子的出S方向”的实验,

    但杨李都是理论大牛、实验不太行,最後藉助了吴健雄的实验C作。但拿奖的时候也没见吴健雄能分享诺贝尔奖啊。

    除了这种极端特例,其他普通科研,实验C作者地位就更低了。

    发现链霉素的UC伯克利的瓦克斯曼教授,当初就是提出了“在各种抗杆菌灰霉土壤中分离抑制结核杆菌抗生素菌株”的实验设计,独享了1952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至於亲自C刀发现链霉素的那个研究生阿道夫.舒尔茨,他只是个根据瓦克斯曼教授实验计划具T动手的工具人,像他那样的工具人同组内还有很多。只是他运气好、他分离的那部分抗杆菌土壤里刚好有链霉素,怎麽能把成果算给他呢?

    阿道夫.舒尔茨还试图打官司告瓦克斯曼教授,最後法院判他P都得不到——当初教授又不是没付工资,那只是两清的雇佣关系,需要人C作而已。

    顾辙这也不算剥削人,至少他在开工资的时候,肯定b瓦克斯曼那种诺贝尔奖得主要慷慨。(按收益b例来说顾辙更慷慨,不是b绝对金额)

    孔超凡和吴丹青也没妄想,他们也知道,这种基础的实验C作、反覆的成分百分b试错,确实不可能要求太多。

    所以几人就这麽在饭桌上聊定了。

    顾辙因为聊天,吃饭稍微慢了点,这时才心事尽去,把最後几口饭菜立刻扒拉完。

    就在这时,食堂门口走进来几个同班的nV生,其中一个b较五大三粗的,正是一个多月前去法院围观过顾辙官司的张涵。

    她一看到顾辙,立刻小步跑过来跟他通风报信:

    “顾辙!你最近都忙什麽去了!上课也不见你积极,考试分数也没最好,听说有人不服你这成绩能拿邱成桐奖学金,去院办质疑你了。

    还有人匿名在校内论坛上乱说话,说这事儿有黑幕,你这几天有空赶紧找一下郭导员解释一下情况吧。”

    吴丹青闻言,也是脸sE微变:“我是班长,我怎麽都不知道?唉,顾哥,你看你,被我说中了吧。”

    顾辙却依然气定神闲:“奖学金什麽时候轮到一波考试成绩就能决定了,我不急,等导员找我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