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高古玉最直接的就是看沁色。”

    周鹏指着显示器上出现的画面说道:“水坑的玉器灰皮虽然厚,但其下必然有沁色,既然有沁色就肯定有过度,毕竟这是自然界各种元素与玉器本身的一种物质互换的过程。”

    “瞧瞧这个位置,无论灰皮又或者是下面的沁色,全都是非常死板,典型的人工染色。”

    古玉的沁色分为生坑沁色和熟坑沁色。

    但不论哪一种沁色都有自然的延伸和过度,因为这是个缓慢的过程。

    重沁的地方就是起始位置,看着过度的地方则是正在逐渐被沁所侵蚀的位置,这是个必然现象,凭人工根本改变不了。

    而画面中的灰皮边缘虽然不规则,但没有任何延伸的迹象,就好像油漆刷上去,刷到哪就在哪停。

    但这种现象是非常细微的,现在的人工染色可以做到非常接近,但比之真品终究还是差了少许,这时就得看个人经验和眼力了。

    “是这样吗?”虽然相信周鹏,但宋如冰还是下意识看向了董宝山,希望他能给出解答。

    “凭沁色就否定全部,太鲁莽了!有些古玉就是让人分辨不得,这在书中早有记载!”董宝山脸色黑了下来,却不肯承认。

    “还嘴硬是吧。”

    周鹏嘿嘿一笑,又拿来剑璏用放大镜观察着:“既然如此,那就让你彻底的无话可说。”

    “看这个剑彘,沁色也是呆板毫无变化,并且在工痕方面疑点同样很重。”

    “看这个位置,有很明显的电动工具痕,直接一刀就划了过去,请问古代有这么便捷快速的工具吗?”

    玉器上的工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鉴定点。

    古代工匠生产力低下,他们没有电钻电刀的来切削打磨,凭的只是笨拙的人工琢玉工具,所以和现在的工痕有着明显的差别。

    现在的人为了作假,虽然想尽了办法去模仿,但即便做的再像真的也会有差异,总能被找出。

    董宝山就算再怎么想狡辩也在此刻无话可说。

    毕竟工痕已经是无可抵赖的重点,哪怕说破大天,古代也不可能有电动工具来使用。

    “当然了,除了工痕还有玉质。”

    周鹏却没结束:“古代人用的都是和田籽料,可这块料子却是典型的俄料苹果青。”

    “虽然颜色相对要浅,迷惑性更大,但俄料就是俄料,只要看的仔细还是能分辨出来的。”

    “董掌柜,你玩玉几十年了,难道连这点最基础的东西都看不明白吗?”

    “所以我刚才就觉得你说的没错,要是弄不明白,就算再看十年,也还是不明白,对吧?”

    这最后一句,可真是杀人又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