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毅看了他一眼,拱手道:“在下就是。”

    “在下屈维清。”来人拱拱手,仰起下巴。这人的名字宁毅之前其实就知道的,他是随着方腊军队进城的文人之一,原本在温克让的帐下当幕僚,入城之后在书院挂名,倒是不用授课。他大概几天过来一次,由于本身文才不够,因此对托庇于此的杭州文人颇有些看不起,有时找人说话,冷嘲热讽一番。前几日刘希扬收了刘瓒的儿子为侄,那屈维清来时两人便起了摩擦,刘希扬也因此成为书院中杭州派的领袖人物。

    众人原本以为他要进来找刘希扬的麻烦,却想不到竟是找宁毅,一时间没弄清楚状况。只听那屈维清便道:“你教史记?为何不求记背,倒是每堂课上以俚语胡说八道?史记开篇五帝本纪,何其庄严浩大,你如说书一般,毫无尊敬之意,你心中无愧么?”

    宁毅眨着眼睛,微微皱起眉头来。

    “圣人之言何其深奥,读书千遍,其义方现。我辈为人师表,当引导学子研读理解,而不是以肤浅言语直接解读释义。你年纪轻轻,怕是四书五经都未读完,以孩童好玩闹的心思为诱,将那课室弄得如茶楼说书一般。别人容得你,我受温将军嘱托,却不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且问你: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这句出于何处,是何意思?”

    宁毅揉了揉额头:“在下不知。”

    听宁毅回答得干脆,那屈维清微微愣了愣,他原本以为至少这一题对方能答出来,但无论答不答得出,他都有说辞准备。微微的迟疑后又问了几题,随后说起教书该如何,为人师表该如何的事情。如此滔滔不绝地说了一大通之后,才道:“如今我永乐朝方兴,正缺人才,你年纪轻轻,若虚心向学,未尝不能有一番建树。我并非山长,不愿罚你,但你若再敢这样教书,我也容不得你,必让你从书院出去,你好自为之。”

    他说了半天,宁毅表情平淡,并不反驳,待他说完,虚心拱手告辞,然后就那样走掉了。屈维清又愣了半晌,看看房间中的其他人,方才转身离开。待他走后,这边的几人才又窃窃私语地议论起来,这次自然是针对宁毅了。

    以往屈维清逮着人奚落,不至于这般过分,但这些文士听了,虽然不反驳,但面上的不以为然还是表现了出来的。人争一口气,哪怕是憋着,也得有一口,但今天宁毅什么都不知道,还那样直接地说,众人便感到这等文人实在是丢面子。事实上,关于宁毅授课的方式,这几天里,有人也是感受到了的。

    “听说在课室中说些故事,那帮孩子倒是喜欢……”

    “对这些学生蓄意讨好,师长威严何在……”

    “孟子中的言语都不知道……”

    “亏得刘兄还邀他闲聊,便是过来,恐怕他也说不出什么真知灼见吧……”

    “哎,都是杭州人,如今这等环境下,自得团结一番。”

    刘希扬如此说着,不多时,待到另外一些老师下了课,便有更多人知道了方才的事情,说起宁毅,多有不屑。其实对这年轻人,大家都不怎么知道底细,宁毅这几天在书院里如同空气一般,大家都不怎么注意他。况且嘴上没毛,学问自然也不会好,这时候得到了印证而已。也在此时,倒有一人疑惑地说道:“听你们这样说,分明是那宁立恒戏耍于他,你们怎会觉得他不懂四书的……”

    这人却是前几天唯一与宁毅打了招呼的人,叫做严德明,在杭州一地倒也颇有学识,他这样说起,刘希扬才问起来:“德明何出此言?”

    那严德明道:“杭州地震之前,那立秋诗会上这宁立恒曾赋有词作一首,震惊四座,只是后来诸多杂事,此事才未有传出。那词作开篇是‘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严德明拿了纸笔,将那《望海潮》一句一句地写出来,刘希扬等人看了,这才有些目瞪口呆,严德明道:“能写出这样的词作来的,怎会是你们说的那样,这宁毅原本便是江宁第一才子,又怎会不懂四书五经,怕是不想惹事,对那屈维清又极度不屑,因此才故意为之而已。”

    他这样说了,众人才将信将疑,随后恍然大悟。当然,这时候对于宁毅或者有几分新的认知,但也不至于觉得太夸张。杭州已然沦陷,学问在这里,毕竟不是太惊人的东西了,无论江宁第一才子也好,杭州第一才子也好,总之也如同普通人一般的被困在了此处,托庇于书院而已。想起宁毅这几日的低调,大抵也是遇上了诸多压抑之事,与众人无异。一时之间,这边是书院中的大伙对他的认知了。

    直到两三天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才让众人了解到这宁毅此时的情况跟他们想象的,委实有着太多不同……

    *******************

    话分两头,作为屈维清来说,之所以会忽然找上宁毅的麻烦,倒并不是因为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

    作为随着方腊义军进城的文人,有的如同他一般,并不将书院中的差事当一回事,也有的更喜欢去亲近这些将领家的小家眷。例如他所认识的郭培英,原本也是幕僚,在书院中挂名之后便专心教起书来,这郭培英重视的是更加长远的利益,一旦永乐朝真的站稳脚跟,这些小孩子,往后恐怕就都是皇亲国戚,如今能成为他们的老师,委实是一件美差。

    屈维清也知道,但相对于成为皇亲国戚的老师,他更希望直接成为皇亲国戚。如今朝堂势力尚未定型,他在温克让的麾下经营,又颇有前途,将来未必不能有一番直接的事业。

    但当然,鸡蛋没必要放在一个篮子里,因此偶尔他还是会过来书院,讽刺一下那些大儒什么的作为人生乐趣。对于这些大儒,他并没有多少感觉。有学问不代表能驯服这帮原本是从农村出来的甚至见过鲜血的孩子,往日的那般训学生的方法,在这里是没有用的,因为在这帮学生里,有的甚至已经有十四五岁,长得魁梧高大甚至已经亲手杀过人,他们还没有长成真正的纨绔子弟,家里让他们念书,说有出息,他们不敢不来,但对于老师,他们是没有尊敬的。

    越是学问深的大儒,或者反而越不能适应这些。天地君亲师说了这么久,他们自己也是信的,绝不会对学生曲意逢迎。相对来说,类似郭培英这种人,就算学问不那么深,至少在教学生的事情上不会那么摆架子,比较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而之所以今天忽然找上宁毅,是因为郭培英忽然听说了一些学生间的话语,随后与屈维清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