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代价就是容易引起政治风险。

    就算要写他也不敢现在写。

    而高宷问了一阵听不明白,同样渐渐失去了兴趣,最后直接摆摆手让王文龙不要再说,继续听戏。

    如果明代人说对于吕宋、婆罗洲这些东南亚地名还有点概念的话,那么远在欧洲的西班牙、葡萄牙以及荷兰人,明人可以说基本只存在一些幻想了。

    科技类的书籍,比如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欧式几何》等等也能写,但是这玩意儿读者更少,一般是官方印刷机构为了便利天下才会承担印刷的工作,而出版商考虑到利润基本就不会碰。

    不过这个念头刚起就散了。

    所以整本书选材的历史内容有许多都是和东林党的政治需求有关的。

    后来王文龙又因此看了罗杰·克劳利一系列作品,他知道《征服者:葡萄牙帝国的崛起》这书水平绝对是一流的。

    既然决定下一本书不写小说而是求名。

    “从葡萄牙和西班牙也能去往吕宋么?他们又如何去的天竺?”

    现在在闽浙地区最大的商业热点当然就是航海贸易。

    这时的大明身处大航海时代之中,已经深深的介入国际贸易,许多问题都是世界性的,许多人在想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可偌大天下却无几人知晓世界上在发生什么变化。

    对啊,自己何必写大明和东南亚的事情?

    自己到达这时代后看到的一系列问题,无论是商业税收、远洋走私还是白银缺少,哪一个是大明关着国门自己能解决的问题?

    如果王文龙按照这书的框架写一本地志,一旦出版一定能够让他声名鹊起。

    次之的选择是编一些旁征博引的典籍。

    “唉,到底应该创作什么作品才能又蹭到远洋贸易的热度,又不会给自己惹麻烦?”

    而且这书里头还有不少明代对外关系的召诰、表章和碑文,没有官方身份背书,王文龙自己去抄这玩意儿纯属找死。

    费了半天劲,王文龙发现这家伙根本没有东南亚的地理概念,对世界各国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说了也是白说。

    陪高宷看完戏回到屋里,王文龙就关上房门铺开稿纸,思索自己接下来该写什么书。

    王文龙脑海中突然就涌出一本书——《东西洋考》。

    这书十几年后面世,将婆罗州东西的几乎所有明人商贸航线所到达过的地方故事历史风土全都讲述清楚。

    这不行。

    《东西洋考》的三个作者里头两个是东林名宿。

    既然自己的名气还不足,那就只能踩热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