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国土广袤,日月昭昭。

    岭南道的厮杀进行之际,遥远的长安城,也在开展一场激烈的争论。

    讨论的对象。

    正是制造九成宫事件的突厥人。

    ....聚众刺杀大唐皇帝?如此恶劣之行径,当然不能轻易算了!

    皇帝是发过诏令,对突厥人进行了一系列的安抚。

    可那是彰显圣君胸怀。

    所谓主辱臣死,主上被人刺杀,臣子怎能坐视不管?

    于是,群臣愤慨无比!

    强烈谴责突厥降将的反复无常。

    同时纷纷上书,多云突厥留河南不便,朝廷应立刻改变对突国策!

    实际上,这是继突厥内附之后,又一次关于如何处置其族人的大讨论……

    贞观四年。

    李靖开启灭国战。

    一代枭雄颉利可汗被擒,几十万突厥人内附。

    如何处置这么多降民,成为摆在贞观君臣面前的首要问题……因为在此之前,唐王朝从未有过如此战绩。

    当时朝廷内部有三种意见。

    一是“同化派”。

    他们认为,应将突厥人安置在内地各州县,令其放弃牧业,改为务农,从而“化胡为汉”。

    二为“边境安置派”。

    以中书令温彦博为首,觉得突厥降人是诚心归降,若给予其优待,他们必会感恩戴德。

    因此应保全其部落组织,将其迁到黄河以南,作为保护中原的屏障。

    三是“胡汉隔离派”。

    这一派的人数较少,但有多位重量级人物,包括秘书监魏征,中书侍郎颜师古。

    他们指出,突厥人面兽心,只会在弱小时服从唐朝,一旦强大了,必然反叛,绝不会顾及恩德和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