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国家的投资政策变了,也没有任何关系,因为这是我们大股东的业务范围。

    而且,我们的业务是发生在禁令发布之前的。”

    刘广林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这么简单的做法就可以让国家政策禁令变成一纸空文?!

    看来,既往不咎这种处世法则,在各国都有一点市场。

    不过,想想还是有些不可能。毕竟,在这种关乎国运的事情上,既往不咎应该也不会这么好使。

    阿兰看得出刘广林的不相信,耸了耸肩膀,“您知道,这种做法东亚一带,是非常成熟的。

    他们总是以一家米国公司的面貌出现在一个有政策风险的行业里,默默发展,通过股权交换、稀释等等一系列手段,慢慢改变公司主体。

    要不了多久,一家看似米国的岛国公司、台民公司就这样出现了。

    当然这中间会发生一些费用,或者是缴纳数额不菲的罚款,或者是花费差不多的金钱来公关。”

    听到阿兰这么一说,刘广林倒是想起来了,这种手段他在后世已经屡见不鲜了,不就是偷梁换柱吗?

    外国的商人没少这么干:哈尔滨啤酒、中华牙膏、上好佳、徐福记等等,这些看似本土品牌的外国货,根本数不过来好吧!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这样的?

    刘广林摇了摇头,甩掉这些无谓的思绪,看向阿兰那铁灰色的眸子,“这样啊!确实是我思虑不周了。

    那么,和晶圆加工相关的公司,你们有什么推荐?”

    约翰和阿兰交换了下眼神,简单沟通了几句之后,一致推荐一家名叫“稻盛电子”的公司。

    “为什么?这家公司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阿兰解释道:“稻盛电子实际上是尼康和村田机械两家公司在硅谷的派出机构,这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它在硅谷,负责给尼康和村田机械销售设备,收购新技术,并处理一些软件上的专利使用权。

    不过,无论你是从资金渠道上,还是股权架构上去查,它和这两家日本公司都毫无关系。”

    看到刘广林听得很认真,约翰解释了一句,“稻盛电子是随时可以断掉的壁虎尾巴,先生。

    但它,确实是我们投资晶圆厂最好的股东了。

    岛国半导体协会是一个在米国很有影响力的组织,而尼康和村田机械,恰巧都是这个协会的会员企业。

    所以,如果是稻盛公司对我们进行注资的话,政府就是查来了,最严重的后果也不过罚款。”

    稻盛电子吗,岛国的企业啊,那就是你了。

    “你们对这家公司似乎很熟悉?”刘广林随口问道,“这家公司的老板你们认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