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9.武诚的快活日子,姚思贤的亲事(4/5)
武诚本就是个开朗活泼的性子,很得长辈喜欢,跟谁都能打成一片。在姚家过了一夜,次日姚珊说要回武家,倒是武诚说不着急,多住几天。
最后小夫妻俩还是被姚大江和宋氏“赶”走了,武诚临走时说,过两天再回来。
关于要不要找点正事做,姚珊提起时,武诚说,等过一段时间,他问问秦玥,看看现在朝中有没有什么需要。和平时期,他不想回军中整日练兵,想做点实事。不过新婚燕尔,暂时他只想跟姚珊腻歪。
本来姚大江和宋氏去年年底定下的今年出去游历的事情,因为秦玥突然当了皇帝,姚珊又要出嫁,无法成行,一转眼半年都过去了,暂定把出行计划推迟到明年年初。
姚思贤休息了一段时间,在家里待着,陪姚大江下棋写字,帮宋氏做饭,日子过得很舒服安逸。不过姚大江主动提出,说他还年轻,应该找点正事做,多出门跟人打交道,不要一直拘在家里。
姚思贤想了几天之后,跟秦玥和姚瑶商议,说他想到国子监去教书。他自认为也没有别的本事,不会武功,不懂经商,只读书这方面,还能算得上出色。
书院环境比较简单,姚思贤觉得适合他。若是跟着林颂贤去经商,他觉得他有些沉闷的性格,又不是很懂人情世故,会应付不来。
这当然没问题。虽然国子监的老师年纪都不小,但才华不是用年纪来衡量的,姚思贤中过文状元,教教那些正在读书的贵族子弟,绰绰有余。
武诚和姚珊成亲之后,宋氏就惦记着姚思贤的亲事,跟温夫人俞氏和武夫人白氏都说过,若是她们有觉得合适的,帮忙撮合一下。
不过姻缘之事,得看缘分,姚思贤对此并不着急,笑说若是宋氏觉得满意的,适合他的,那肯定就不错。这不是敷衍之词,他真是这么想的。
这日宋氏回娘家,跟刘氏姑嫂二人商量给周氏过寿的事情,今年是整寿,想要大办。
“瑶儿说,她跟小白先前到北边儿去,在环城碰上有人过寿请了京城的杏园班子过去唱,他们听了几场戏,觉得唱得不错呢。到时候把杏园班子的人请来家里,给娘过寿,唱几出,定然热闹,大嫂觉得怎么样?”宋氏笑着说。
刘氏眼睛一亮:“好哇!以前听说大户人家过寿过节都请戏班子唱戏,咱们现在也请得起了。在老家的时候,谁家办事儿,有唱戏的,不远的话娘都喜欢过去听的。那就这么定了,我让大哥去跟戏班子那边说好。”
正事说完,闲聊的时候,宋氏随口提起姚思贤的亲事,刘氏笑说:“这么一说,我突然想起来,倒有个觉得不错的姑娘,就是怕思贤眼光太高。”
宋氏一听,连忙问是哪家姑娘。
刘氏笑着说:“月容见过的,静婉家的,她有个嫡亲的妹妹忘了?名字叫静姝的。前几年静婉她祖父祖母上京城来,带着静姝来过一回,住了一段,我记得她跟珊珊玩儿得挺好的。”
“静姝我记得,那姑娘跟静婉一样,文文静静的,看着就很有教养,长得也出挑。珊儿说她喜欢读书,当时在京城的时候,还问珊儿借了些书看。好久没见了,她的亲事孟家有安排了吗?”宋氏回忆了一下印象中孟静婉的妹妹孟静姝,她挺喜欢那个姑娘的,但孟静姝就来过京城一回,一转眼几年都没见到了。
刘氏摇头:“倒是没听静婉说过静姝定亲,不过很快就能见着了。孟家老爷子想孙女儿了,来信说要上京住一段,静姝会陪着来的,过个十天半月就到了,思明还说到时候提前两天告了假,去迎一迎。”
宋氏高兴起来:“那就太好了。大嫂跟静婉提提,看她什么意思。到时候让两个孩子见见面,若是都有意的话,可是一桩好姻缘。”
刘氏点头:“我跟静婉说,她定是乐见其成的,若是静姝嫁到京城来,她们姐妹离得就近了,不像现在这样,一年到头都见不到。也得跟思贤说好,成就成,不成就算,这是大事,可不能敷衍也不能凑合,有什么都说明白,不能伤了颜面和气。”
宋氏应下:“那是自然,大嫂放心吧。”
周氏听刘氏说要请戏班子来家里给她过寿,说太费钱,太张扬了,不让请。
但宋思明和孟静婉都觉得挺好的,马明也劝,说这花不了多少钱,也不张扬,在京城里都算不得什么。
于是就这么定了下来,本来宋强要去,但马明说他正好认识那个戏班子的班主,他去安排。
值得一提的是,伍铭宇被封侯之后,他的儿子也去了国子监读书。曾经是堂兄弟关系,如今伍铭宇的儿子见姚思贤依旧叫大哥,姚思贤也笑着点头,问问他的功课。长辈的恩怨纠葛,跟他们没关系,但也不过仅此而已。都没有再提伍老太太,也不谈过往。
最后小夫妻俩还是被姚大江和宋氏“赶”走了,武诚临走时说,过两天再回来。
关于要不要找点正事做,姚珊提起时,武诚说,等过一段时间,他问问秦玥,看看现在朝中有没有什么需要。和平时期,他不想回军中整日练兵,想做点实事。不过新婚燕尔,暂时他只想跟姚珊腻歪。
本来姚大江和宋氏去年年底定下的今年出去游历的事情,因为秦玥突然当了皇帝,姚珊又要出嫁,无法成行,一转眼半年都过去了,暂定把出行计划推迟到明年年初。
姚思贤休息了一段时间,在家里待着,陪姚大江下棋写字,帮宋氏做饭,日子过得很舒服安逸。不过姚大江主动提出,说他还年轻,应该找点正事做,多出门跟人打交道,不要一直拘在家里。
姚思贤想了几天之后,跟秦玥和姚瑶商议,说他想到国子监去教书。他自认为也没有别的本事,不会武功,不懂经商,只读书这方面,还能算得上出色。
书院环境比较简单,姚思贤觉得适合他。若是跟着林颂贤去经商,他觉得他有些沉闷的性格,又不是很懂人情世故,会应付不来。
这当然没问题。虽然国子监的老师年纪都不小,但才华不是用年纪来衡量的,姚思贤中过文状元,教教那些正在读书的贵族子弟,绰绰有余。
武诚和姚珊成亲之后,宋氏就惦记着姚思贤的亲事,跟温夫人俞氏和武夫人白氏都说过,若是她们有觉得合适的,帮忙撮合一下。
不过姻缘之事,得看缘分,姚思贤对此并不着急,笑说若是宋氏觉得满意的,适合他的,那肯定就不错。这不是敷衍之词,他真是这么想的。
这日宋氏回娘家,跟刘氏姑嫂二人商量给周氏过寿的事情,今年是整寿,想要大办。
“瑶儿说,她跟小白先前到北边儿去,在环城碰上有人过寿请了京城的杏园班子过去唱,他们听了几场戏,觉得唱得不错呢。到时候把杏园班子的人请来家里,给娘过寿,唱几出,定然热闹,大嫂觉得怎么样?”宋氏笑着说。
刘氏眼睛一亮:“好哇!以前听说大户人家过寿过节都请戏班子唱戏,咱们现在也请得起了。在老家的时候,谁家办事儿,有唱戏的,不远的话娘都喜欢过去听的。那就这么定了,我让大哥去跟戏班子那边说好。”
正事说完,闲聊的时候,宋氏随口提起姚思贤的亲事,刘氏笑说:“这么一说,我突然想起来,倒有个觉得不错的姑娘,就是怕思贤眼光太高。”
宋氏一听,连忙问是哪家姑娘。
刘氏笑着说:“月容见过的,静婉家的,她有个嫡亲的妹妹忘了?名字叫静姝的。前几年静婉她祖父祖母上京城来,带着静姝来过一回,住了一段,我记得她跟珊珊玩儿得挺好的。”
“静姝我记得,那姑娘跟静婉一样,文文静静的,看着就很有教养,长得也出挑。珊儿说她喜欢读书,当时在京城的时候,还问珊儿借了些书看。好久没见了,她的亲事孟家有安排了吗?”宋氏回忆了一下印象中孟静婉的妹妹孟静姝,她挺喜欢那个姑娘的,但孟静姝就来过京城一回,一转眼几年都没见到了。
刘氏摇头:“倒是没听静婉说过静姝定亲,不过很快就能见着了。孟家老爷子想孙女儿了,来信说要上京住一段,静姝会陪着来的,过个十天半月就到了,思明还说到时候提前两天告了假,去迎一迎。”
宋氏高兴起来:“那就太好了。大嫂跟静婉提提,看她什么意思。到时候让两个孩子见见面,若是都有意的话,可是一桩好姻缘。”
刘氏点头:“我跟静婉说,她定是乐见其成的,若是静姝嫁到京城来,她们姐妹离得就近了,不像现在这样,一年到头都见不到。也得跟思贤说好,成就成,不成就算,这是大事,可不能敷衍也不能凑合,有什么都说明白,不能伤了颜面和气。”
宋氏应下:“那是自然,大嫂放心吧。”
周氏听刘氏说要请戏班子来家里给她过寿,说太费钱,太张扬了,不让请。
但宋思明和孟静婉都觉得挺好的,马明也劝,说这花不了多少钱,也不张扬,在京城里都算不得什么。
于是就这么定了下来,本来宋强要去,但马明说他正好认识那个戏班子的班主,他去安排。
值得一提的是,伍铭宇被封侯之后,他的儿子也去了国子监读书。曾经是堂兄弟关系,如今伍铭宇的儿子见姚思贤依旧叫大哥,姚思贤也笑着点头,问问他的功课。长辈的恩怨纠葛,跟他们没关系,但也不过仅此而已。都没有再提伍老太太,也不谈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