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持久?

    “孝文时,吏居官者或长子孙,以官为氏,仓氏、库氏则仓库吏之后也。”

    自己担任的官职能传于子孙,甚至可以将某一官职,当作家族的姓氏!

    管仓库的,家族代代都能管仓库。

    遂以仓、库为姓……

    官职理论上不能世袭,但现实里,它确实成了类似王爵、列侯的世袭职位!

    文景两帝时,倡导无为而治,知晓此类现象也不会插手,刘彻登基后,想插手,却无能为力。

    因为哪怕他直接干预,此类数以万计的地方官吏,也得从地方上挑选人担任。

    到这個步骤,问题就来了。

    皇帝不可能认识地方上的所有人才,遂让地方官举荐,可他们举荐上来的,就是那些在世袭的!

    其中有黑幕吗?

    应该是有的……

    但刘彻清楚,更多还是无奈,郡国中,能识文断字的人才就那么点,不选他们还能选谁?

    从此处来看。

    皇帝其实是被官员变相‘绑架’了……

    你以为大汉的官员动不动来个挂印辞官,是谁给他们的勇气?是物以稀为贵啊!

    说到此处。

    话题便拉了回来。

    如果能扩大人才基数,皇帝可选择的备选官员增多,那鞭长莫及与放任自流的情况就能有很大改善。

    届时。

    便不再是地方官举荐哪个,皇帝就得用哪个。

    刘彻甚至想的更多,一旦有了更多人才,改一改官员选拔的方式都不成问题。

    征辟。

    皇帝征召称‘征’,官员征召称‘辟’,官员怎么能和皇帝享有一样的权力呢……

    宣室殿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