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时平点点头说道:“没错,难度很大,不过也不是没有可能。”

    施南笙好奇地问道:“你有什么思路?”

    陈时平拿出一份文件丢过去说道:

    “欧洲市场以三大电影节为点,他们缺钱,又不想投靠好莱坞彻底商业化,从而失去自己的神格,所以还是很有机会的。

    现在亚洲大部分的文艺片都有中影的投资,摆脱了三大的控制,他们太需要亚洲电影人重新加入进去来维持自己的影响力。

    就像现在的戛纳,只有欧洲那些国家在玩,影响力下降的不是一点半点。

    三大现在的局面比我们要危险的多,戛纳这几年的电影交易市场萎靡的很快,大量的亚洲电影都不去交易、参赛,戛纳在亚洲的影响力快要下降到冰点了。

    打造精英品牌,就需要源源不断的优秀电影和导演去捧场。

    欧洲三大电影节北美导演懒得去,亚洲导演全部被亚洲国际电影节吸引,只剩下欧洲那些国家的电影人自娱自乐,很快就会变得毫无影响力。”

    听陈时平说起这個,施南笙就很佩服他。

    当初真的是有眼光啊,也有魄力,硬是把亚洲电影节办的轰轰烈烈。

    硬是靠着各种扶持推广砸钱,把亚洲大部分导演吸引过来。

    亚洲导演去欧洲三大要捧臭脚,但是来中国参加电影节竞争小不说,得到的待遇也截然不同。

    不仅仅是尊重,还有各种扶持砸个不停。

    头两届的亚洲电影节还没那么牛,但是现在情况完全不一样了。

    获奖电影,入围电影,中影是真的舍得花钱宣传啊。

    就连交易市场也是一样的,如果没有国际片商看中,中影就自己掏钱买,反正不会那些电影人空手而归。

    中影买过来,再帮忙发行,出碟片,填充电影频道的片库。

    总之不会亏钱,就算有些影片亏钱,那也无所谓。

    亚洲国际电影节的影响力打出去了,亚洲电影市场的话语权握在手里了。

    不然怎么会撅了欧洲三大的根呢。

    欧洲三大电影节玩的是精英文化,电影节的电影基金针对的都是个别优秀的导演,扶持他们树立典型。

    没有竞争对手之前,这样的资源集中树立典型的方法很好,但是有了竞争对手就不一样了。

    戛纳再牛逼,你不给我投资拍电影也没用啊。

    有利益的时候大家捧伱,没利益的时候,谁认识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