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很多外科大夫也是连连点头,他们平日里行医时,就没少从这本书上取经。因为仵作可不仅仅给死人验伤,给活人也验,其中就涉及了大量的外科医学知识。

    而且连传统医学的高山,太医院院首吴四海都如此说了,其余人也是很快调整好心态。

    杨宪将众人的神情变化看在眼里,如果他们没有这种开放并蓄的心态,还不如趁早离开这里。

    对于医学院的第一批学生,杨宪很满意,微微点了点头,开口道:“解剖学更是为了让你们更加了人体,身为医者连人最基本的身体构造都搞不清楚,又怎么给人治病。”

    “在场有谁亲眼看过人的五脏六腑,知道人体内都有哪些器官吗?”

    杨宪环顾众人,所有人都是有些心虚地低下脑袋。

    我国的中医虽然历史更加悠久,但是有些研究却比西医更晚。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解剖学,古代中国人认为解剖尸体是大不敬,所以中医研究解剖学也比西医晚了千年。

    古代没有成型的解剖学,医者大夫们能够知道五脏六腑的位置,全靠那本中医圣经《黄帝内经》。

    五脏六腑这个词首次出现也是在《黄帝内经》一书当中。

    可五脏六腑真正的样子,古代医者却几乎很少有人亲眼见过。

    而仵作起码是实打实解剖过人体,亲眼看过人体里头都有些什么,能从其内里器官的异常来判断出死者的死因病因。

    身为医者的他们,为了感知五脏六腑的变化,却只能依靠经络。

    这样一来,门槛就无限拔高了,根本就不是一般人可以玩得转的。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中针对经络现象而说的著名一句话“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说的就是这个情况。达到名医这一层级,确实能够靠诊脉就能发现内脏的病变,可这样的人又有几人。

    杨宪看着众人开口道:“解剖学,和显微镜一样,就是让大家掌握科学的方法研究医学。身为医者,整天给人治病,可却如果连人体内到底是何构造,心肝脾肺肾是如何运作,实在是说不过去。”

    事实上身为医者,又怎么可能不对人体内的结构感到好奇呢。

    只是碍于律法和礼法,不敢去破坏尸体罢了。

    吴四海带头说出了他们的忧虑。

    就是他们想要去学解剖学,可这尸体从哪里来。

    总不可能每天蹲在衙门,看看哪天有发生什么人命案子,然后站在仵作身旁观摩吧。

    事实上,就算是后世用来医学研究的尸体,也是少之又少,是一种非常稀缺的珍贵资源。在各大高校医学院的解剖课上,经常出现好几个人共用一个大体老师(解剖医生对遗体捐献者的尊称,称为老师,意为捐献者用自己的身体为医学、科学作出了贡献)的情况。

    在后世医学院里面,大体老师最主要的来源主要还是靠着遗体捐赠。因为受中国传统文化,“死者为大,入土为安为主”的观念影响,所以愿意遗体捐献的人并不多,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你尝试着去问一个人愿不愿意在自己去世之后,让别人把自己的身体,给别人解剖呢?大多数人都是不愿意的,都是受入土为安的思想观念,影响比较严重。

    后世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大明了。

    杨宪沉吟了片刻,开口道:“这件事,我会想办法的,今天第一天,课程就先到这里,等会儿会有人带你们去领这一学年的教材,以及日常生活用品,之后便是可以去宿舍休息了。当然在睡觉前,最好都好好回想消化一下今日所学的知识。”

    杨宪说着看向吴四海,开口道:“吴太医,这里交给你了,我有事进宫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