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件事杨宪是顺道去做的,去一趟专利局,把铅笔的专利申请给搞定。

    第二日,杨宪简单和下面的人交代了一下,便是带着铅笔去了京城。

    朱标也没有想到,杨宪这么快就把铅笔成品做出来,立马带着杨宪去见朱元璋。

    太和殿。

    经过杨宪简单的解说和示范后,朱元璋试着拿起已经削好的铅笔写了几个字,发现意外的好用。

    朱元璋不比朱标从小读书识字,他打小放牛、当和尚、乞讨,然后便是加入红巾军,开始征战沙场。

    朱元璋真正接受系统性学习,是在他成年之后。

    因此后世很多人对老朱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认为老朱文化水平一定不行。

    <divclass="contentadv">这点倒是与很多人对张飞的印象一样。

    事实上,无论是张飞,还是老朱都写得一手好字。

    不说在打江山的过程中,朱元璋就已经在认真求学。

    即便是在即位后,老朱也没有贪图享乐,他深知一国之君,不仅有勇有谋,还要强化文学素养,开始博览群书、勤勉练字,向宋濂、李善长等人求教,强化文艺素养,练就了一手好书法。

    后世故宫就曾展出多件朱元璋真迹,有他写给姐夫李桢的家书《致驸马李桢手敕卷》,宋代大画家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后的跋文等等,这些作品能够看出朱元璋书法融合了颜真卿、柳公权的笔法特点,点画浑厚苍劲、锋劲坚实,字体端庄沉稳,略带欹侧,又不给人呆板平整之态。

    尤其是他最擅长的行书,融合了“颜体”的浑博宽朗,和“柳字”洞达筋骨,字体挺拔舒畅、方折刚健,笔笔拙雅质朴,好似长枪大戟,带有帝王的雄伟大气之象,但凡看过这些作品,就能彻底改正了对老朱“大老粗”的偏见。

    而且由于朱元璋是半路学的毛笔字,因此对于铅笔的接受度更高。

    相信假以时日,他同样能够练出一手好看的硬笔字来。

    “这笔好啊。”

    朱元璋如获至宝,开口赞道:“单单是便于携带与书写这一个优点,就足可推行全天下啊。”

    与需要墨水的毛笔相比较,铅笔的优势实在是太大了。

    而对于杨宪来说,有这句话就足够了。

    从皇宫出来后。

    杨宪去了一趟魏国公府,魏国公身体已经完全康复了,甚至比以前还要更好。

    “听说杨兄弟,前不久又设计出了一艘全新的战船。”徐达重新穿好衣服,看着杨宪笑着开口问道。

    杨宪开口道:“看来徐大哥是迫不及待上战场了。”

    经历过前次救命的事情后,徐达与杨宪如今的关系已经亲密到了称兄道弟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