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佛山中,菩提秘境之内的僧院大多都以殿、堂、院为称,真正能称作“寺”的,实在少之又少。

    而作为这整个佛门圣地的根基,玄空寺自然不必多,而再论及其他,除了像烂柯寺这种从上古之时便流传下来的古寺,便唯有方寸寺可当得此名了。

    和源远流长的其他古寺不同,方寸寺能够在武道断路的上古之后依然跻身于古寺的行列之中,千年前的那位神僧可谓是功不可没。

    据了尘所知,千年前那位法号念恩的禅师在悟出这一妙法之后,曾经发下大宏愿,yu要以元局的内周为媒介,度化世间苍生。

    虽然不知那位神僧最后究竟是否功成,可凭借着这一门妙法神通,由他所执掌的方寸院便摘去了“院”字牌匾,从此以后以古寺相称。

    了尘自然不敢与先贤b较,那等以法相为引,度化地生灵的伟力是他所不敢奢望的,了尘只是希望这一门妙法能够在今后世间行走之时,护其周全罢了。

    了尘的意识驻足在自己的识海之中,俯视着那金se波涛里面沉浮不定的巨大棋盘,面上无喜无悲,就如同平日里修禅打坐一般,驾驭着自己的元神之力向那棋盘之中靠拢了过去。

    或许是得到了这门妙法认可的缘故,了尘的元神之力毫无阻碍地便融入了那棋盘之中,再一次看到这熟悉的纵横十九道,观摩那棋局之中演变不休的黑白二子,让了尘再一次有了那种仰望地的感觉。

    只是和先前不同的是,当初他仰望那地星辰,自己却感到无边的渺,然而这一次,他却好像真正融入了这片地之中似的,在那宛如幻象一般的山河波涛之中,化作了一座不朽的古山,变成了一条奔腾而下的江河。

    这种感觉十分的神异,在这方棋盘所演化的地万象之中,并不仅仅只有奇诡壮丽之景,在那周之下,还有着一位位农人劳作不休,一匹匹骏马奔驰而过。

    了尘似乎化作了一条江河,看着世人在自己的身上修桥渡船,渔猎谋生;似乎也化作了一尊古老的山岳,看着猛兽飞禽展翼翱翔,弱肉强食;也似乎融入了那一株株草木之中,或是随风摇曳,或是被世人伐倒用以搭建房梁,焚之取暖。

    这种感觉十分微妙,了尘的灵魂仿佛在不知不觉之间分化万千,化作了这世间万万千千的生灵,也化作了这世间屹立不倒的万物。

    了尘从未设想过这等感受,若是真的有人能够分身千万,那千千万万的意志加持于一身,岂不是要jg神错乱,元神崩解了?

    但是了尘在t悟到这等感知之时,却甚是自然,他一面感受到众生喜怒,一面又感受到地浩瀚,这一切的一切都充斥在他的心境里,却并没有让他疲于应对,而是让这一切融为一炉,淬炼他的识海心境。

    若是有人能够看到了尘的jg神之海,便能够发现在那金se浪涛之中所悬浮的辽阔棋盘之上,除了那变化莫测的黑白二子,还有着一阵阵无形的伟力不知从何处汇聚而来,加持在了那棋盘之中位于元方位的白se棋子之上。

    那是方丈禅师在最后一刻所落之子,这一子落下,才使得这元局彻底圆满了起来,了尘能够在这元局之中有所领悟,这最后一枚白子可谓是功不可没。

    毕竟刚刚佛经古卷之中所显化出的佛家愿力虽然荡清了他的灵魂识海,可也只是替他拂去了遮蔽目光的尘埃罢了,真正悟透这元一局的,还是了尘自己。

    此时那无形的力量从地之中汇聚而来,他们有的是从那元局之中所演化出的世间百态渡化而出,有的是从这元局之下,所奔涌的浪涛之中流转而来,也有一部分极为深邃的力量,是从那苍穹之上稍稍打开了一丝缝隙的佛经古卷之中danyan而出。

    这三种力量代表的是了尘至今所拥有的一切法力。那源自于识海

    ter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

    ter之中的,是他这具肉身所拥有的修为道行,那棋盘之中众生百态所演化而出的神力,却是他对这一神通妙法的领悟与了解,而在那苍穹之上的佛经古卷,却是连他自己都难知深浅的最大隐秘。

    这三方伟力汇聚在一起,虽然没有惊动地之感,但无论是位格还是奥妙,显然都超过了了尘所能理解的范围,而这三种神力却根本不受他控制地汇聚在了那白se棋子之上,而了尘对此却一无所知。

    隐隐之间,那枚棋子似乎演变出了一道道绚丽的se彩,那晶莹剔透的se泽似乎渐渐产生了些许不为人知的变化,当那三种力量汇聚到某一个节点的时候,这枚棋子却在不知不觉间改变了形t。

    白se的棋子凭空隆起,就如同水流一般g勒出一道道模糊的轮廓,三种伟力点缀在这轮廓之上,如同画龙点睛一般赋予了它灵魂和生命。

    当那棋盘之中的伟力散去之时,那元局的正中间,正处于元方位之中的白se棋子已经消失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名身着白袍的僧人,盘膝而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