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瞒少帅,说实话我一开始的时候也是不敢相信,但这确实是事实。大同党就是拿着海外组织的援助才能在西北恢复元气,并最终在西北反围剿战役中,一举消灭了盘踞西北多年的马家军和委员长的天下第一军。”杨虎城自然明白张学良的疑问,换成任何人都不敢相信海外组织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崛起,但事实又的确是如此,让人不得不感慨。
确认杨虎城不是糊弄自己后,张学良不禁深思起来,如果海外组织真的有那么强大的话,现在的大同党确实是国内实力和潜力最强大的党派,和大同党合作的话,说不定真的能打回东北,圆了此生最大的遗憾。
只是大同党如此势大,他日真的容得下东北军吗,这一点非常值得怀疑。众所周知,大同党对旧军阀和地主资本家从来都不会手软,此时放过东北军,他日未必不会不清算旧账,这也是元老派为何那么排斥和大同党合作的重要原因。
思及此处,张学良便小心问道:“杨军长,和大同党共同抗日也不是什么问题,只是将来抗战胜利,大同党将置我们东北军于什么位置?”
作为军阀之一,杨虎城十分明白张学良的这种心思,正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想他们这种军阀头子,哪一个不会为自己的利益所考量,无论是卖给谁,都希望能获得一个好价钱。
不过杨虎城还是把实际情况老实地告诉张学良说:“这种事情还是请少帅和大同党亲自商议,我现在并不是大同党的人,说出去的话并没有多少说服力。”
“这种事情确实是要好好商议,只是在此之前,学良冒昧地想了解一下大同党给杨军长的是什么待遇?”这种事情,杨虎城确实不好代为承诺,不过张学良还是十分好奇,杨虎城到底得到了什么,竟能使他自愿成为大同党的说客。
杨虎城没有想到张学良竟然问起自己,而且这种问题可不仅仅是冒昧而已,不过他还是缓缓说道:“少帅,你我的情况不同,你只是想和大同党进行短暂的合作。我却是准备直接加入大同党。”
“加入大同党?”张学良原本以为杨虎城前面所说的话只是玩笑,没想到他真的想加入大同党,于是认真问道,“杨军长真的想要加入大同党?党国有哪里对不起你吗?”
“党国没有哪里对不起我,只是我确实已经厌烦了连绵不绝的军阀混战,只想着能尽快结束战乱。”杨虎城摇摇头说。
“真的?”这个年头也不是没有厌倦了战乱后避世的人,不过大多数都是战败之后避世,大部分选择了去租界做寓公,少部分人选择了出家,张学良不怎么相信杨虎城也看淡了一切。
“呵呵。情况当然不止如此。”杨虎城笑了笑,似乎想起了久远前的事情,接着才说,“不瞒少帅,早在27年的时候,我就在豫州向大同党提出了入党申请,不过被当时的豫州党委给拒绝了。此后接连遇上许多事情,入党的事情便再也没有提起,直到大同党党中央到达西北后。我这才重新送上了入党申请,不过至今还在观察之中。”
见杨虎城如此坦白,张学良不禁叹道:“杨军长把这些都告诉我,就不怕我转身汇报给委员长?”
“我既然一点也不隐瞒。自然也不怕少帅告密,更何况少帅并不是那种喜欢背地里阴人的小人。”对于张学良的调侃,杨虎城只是淡淡地微笑,“即使是真的有人泄密。我的十七路军背靠大同党的根据地,可以直接投靠大同党,并不怕被委员长知晓。”
“杨军长真是洒脱。”
“不是洒脱。而是委员长现在自顾不暇,哪里有多余的精力来关注我这种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杨虎城摇头说。
“哦?委员长如何自顾不暇了?”张学良问道。
“如今情况,少帅难道还没有看清吗?”杨虎城却是反问,随后又解释道,“西北惨败之后,委员长不仅失去了三个主力中央军,甚至连马家军这样的强援也一并失去,实力可以说是大大损失。如此绝佳情况,有心人恐怕会在此时发难也说不定。”
“有心人?杨军长的意思是两广?”国内的情况张学良也十分了解,人民党内部向来就不团结,委员长虽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其实很多军阀部队都不会听他的指挥,可以说人人皆是有心人,不过真正谈得上是有心人的,恐怕也只有反复不定的两广了。
“不是两广又是何人?”杨虎城接着说,“中央军在西北大败,两广必定会选择这个绝佳时期进行活动,到时候即使是委员长有三头六臂,也兼顾不了南北两个战场,势必得将重点放在某一方面,试问委员长会想先处理哪里?”
“两广?”张学良继续说。
“西北新逢大败,委员长在摸不清具体情况时,想必不会贸然继续开战,而且这里还有贵军坐镇,即使委员长不放心贵军,也不用担心大同党的兵锋会扫到自己。”杨虎城分析说道,“相对而言,两广背靠委员长的腹心地带,一旦出兵,必定威胁到委员长的后方安全,自然是要排到最前面处理。”
“委员长的情况如此危急,杨军长还要我此时背弃委员长和大同党合作,这岂不是陷我于不义。”听了杨虎城的分析,张学良的哥们义气不禁又冒了出来。
见张学良的公子哥脾气又冒了出来,杨虎城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只得叹道:“这怎么是陷少帅于不义呢?一旦少帅的东北军和大同党共同宣布联合抗日,必将能引起全国上下的注意,引发全国人民的抗日情绪。如此大义之下,哪个军阀还敢自言内战,违背了民意只能是将自己从统治地位上推下来,以委员长和两广那些人的敏锐,只会是顺应民意,统合全国的力量进行抗日。那时委员长的危机自然不药而除,少帅这是救委员长,不是害委员长。”
这番话虽有些牵强,却也不无道理,张学良忍不住认同起来,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此时的大同党强不可撼,让张学良燃起了打败日军的希望。所以不由自主地相信了杨虎城所言。
确认杨虎城不是糊弄自己后,张学良不禁深思起来,如果海外组织真的有那么强大的话,现在的大同党确实是国内实力和潜力最强大的党派,和大同党合作的话,说不定真的能打回东北,圆了此生最大的遗憾。
只是大同党如此势大,他日真的容得下东北军吗,这一点非常值得怀疑。众所周知,大同党对旧军阀和地主资本家从来都不会手软,此时放过东北军,他日未必不会不清算旧账,这也是元老派为何那么排斥和大同党合作的重要原因。
思及此处,张学良便小心问道:“杨军长,和大同党共同抗日也不是什么问题,只是将来抗战胜利,大同党将置我们东北军于什么位置?”
作为军阀之一,杨虎城十分明白张学良的这种心思,正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想他们这种军阀头子,哪一个不会为自己的利益所考量,无论是卖给谁,都希望能获得一个好价钱。
不过杨虎城还是把实际情况老实地告诉张学良说:“这种事情还是请少帅和大同党亲自商议,我现在并不是大同党的人,说出去的话并没有多少说服力。”
“这种事情确实是要好好商议,只是在此之前,学良冒昧地想了解一下大同党给杨军长的是什么待遇?”这种事情,杨虎城确实不好代为承诺,不过张学良还是十分好奇,杨虎城到底得到了什么,竟能使他自愿成为大同党的说客。
杨虎城没有想到张学良竟然问起自己,而且这种问题可不仅仅是冒昧而已,不过他还是缓缓说道:“少帅,你我的情况不同,你只是想和大同党进行短暂的合作。我却是准备直接加入大同党。”
“加入大同党?”张学良原本以为杨虎城前面所说的话只是玩笑,没想到他真的想加入大同党,于是认真问道,“杨军长真的想要加入大同党?党国有哪里对不起你吗?”
“党国没有哪里对不起我,只是我确实已经厌烦了连绵不绝的军阀混战,只想着能尽快结束战乱。”杨虎城摇摇头说。
“真的?”这个年头也不是没有厌倦了战乱后避世的人,不过大多数都是战败之后避世,大部分选择了去租界做寓公,少部分人选择了出家,张学良不怎么相信杨虎城也看淡了一切。
“呵呵。情况当然不止如此。”杨虎城笑了笑,似乎想起了久远前的事情,接着才说,“不瞒少帅,早在27年的时候,我就在豫州向大同党提出了入党申请,不过被当时的豫州党委给拒绝了。此后接连遇上许多事情,入党的事情便再也没有提起,直到大同党党中央到达西北后。我这才重新送上了入党申请,不过至今还在观察之中。”
见杨虎城如此坦白,张学良不禁叹道:“杨军长把这些都告诉我,就不怕我转身汇报给委员长?”
“我既然一点也不隐瞒。自然也不怕少帅告密,更何况少帅并不是那种喜欢背地里阴人的小人。”对于张学良的调侃,杨虎城只是淡淡地微笑,“即使是真的有人泄密。我的十七路军背靠大同党的根据地,可以直接投靠大同党,并不怕被委员长知晓。”
“杨军长真是洒脱。”
“不是洒脱。而是委员长现在自顾不暇,哪里有多余的精力来关注我这种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杨虎城摇头说。
“哦?委员长如何自顾不暇了?”张学良问道。
“如今情况,少帅难道还没有看清吗?”杨虎城却是反问,随后又解释道,“西北惨败之后,委员长不仅失去了三个主力中央军,甚至连马家军这样的强援也一并失去,实力可以说是大大损失。如此绝佳情况,有心人恐怕会在此时发难也说不定。”
“有心人?杨军长的意思是两广?”国内的情况张学良也十分了解,人民党内部向来就不团结,委员长虽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其实很多军阀部队都不会听他的指挥,可以说人人皆是有心人,不过真正谈得上是有心人的,恐怕也只有反复不定的两广了。
“不是两广又是何人?”杨虎城接着说,“中央军在西北大败,两广必定会选择这个绝佳时期进行活动,到时候即使是委员长有三头六臂,也兼顾不了南北两个战场,势必得将重点放在某一方面,试问委员长会想先处理哪里?”
“两广?”张学良继续说。
“西北新逢大败,委员长在摸不清具体情况时,想必不会贸然继续开战,而且这里还有贵军坐镇,即使委员长不放心贵军,也不用担心大同党的兵锋会扫到自己。”杨虎城分析说道,“相对而言,两广背靠委员长的腹心地带,一旦出兵,必定威胁到委员长的后方安全,自然是要排到最前面处理。”
“委员长的情况如此危急,杨军长还要我此时背弃委员长和大同党合作,这岂不是陷我于不义。”听了杨虎城的分析,张学良的哥们义气不禁又冒了出来。
见张学良的公子哥脾气又冒了出来,杨虎城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只得叹道:“这怎么是陷少帅于不义呢?一旦少帅的东北军和大同党共同宣布联合抗日,必将能引起全国上下的注意,引发全国人民的抗日情绪。如此大义之下,哪个军阀还敢自言内战,违背了民意只能是将自己从统治地位上推下来,以委员长和两广那些人的敏锐,只会是顺应民意,统合全国的力量进行抗日。那时委员长的危机自然不药而除,少帅这是救委员长,不是害委员长。”
这番话虽有些牵强,却也不无道理,张学良忍不住认同起来,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此时的大同党强不可撼,让张学良燃起了打败日军的希望。所以不由自主地相信了杨虎城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