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两天倒是可以承受,时间长了他们就受不了了。
用黄金兑换永兴宝钱,可是这个兑换比例却非常离谱,一金只等于一千永兴宝钱,可以兑换后的宣纸每刀的价格堪比黄金,就连丝绸也翻了十几番,想穿丝绸,这不是穿衣服,而是穿黄金。
作为士族子弟,他们本来就是特权人物,现在连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都没有满足,他们岂不闹腾?直至后有士子结伴,声讨各城中商铺之时,事情才渐渐闹大,人家商贾也有理由啊,你们晋朝商路沿途关卡重重,每过一县,就要征收十几次税,就是一纸运到江南,就是高达数百次盘剥。
商贾把涨价的原因说出来,这其实是半真半假,晋朝官员私设关卡的现象有,不过他们也知道杀鸡取卵的害处,也不会把商人逼死,利益虽然少点,可是还够他们赚的。可是清流士子,双手不沾阳春水,根本不懂里面的道道,不过他们确实看到过商贾被官府盘剥的现象。
什么是清流,其实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主。例如那个讲港人自治的东西。就这样,他们的声讨对象对准了官府,由官府对准了朝廷。声讨声音越来越大,就差指着司马聃骂娘了。不要小看士族的无耻和他们颠倒是非,指鹿为马的本事。
所有的士族子弟不是没有明白,他们也有人清楚这是冉明搞得鬼,知道又怎么样?你总不能明抢。冉明是魏国王爷,他们的这些必需品收益如何,根本影响不到人家冉明,大不了冉明不做他们的生意。
那些晋朝没有生意的王爷们也不照样活得滋润吗?
得罪冉明,对于他们来说得不偿失。如果得罪冉明,甚至影响他们的名誉。作为清流,必须要有自己的风骨,怎么样才能体现风骨呢?最好、最直接的办法那就是不畏强权。就像大明朝,反对皇帝的决定,会被认为有气节。结果造成明朝的官,与皇帝没有一心的。这样下来,皇帝不得不信任宦官,以太监抵抗朝臣。
清流名士们的想象力非常惊人。“哎,你们知道这商贾是为何要涨价吗?”
“这个事情倒是知道啊,不是那些卑贱的商贾,为了一已私利,为了前程前去投奔魏国了,现在我们晋朝连一官匠都没有了。甚至连一盏铜浊台都造不出来了?”
“那你清楚晋朝工匠因何而离开晋朝吗?”聪明士子故作神秘的样子,朗声道“众所周知,冉明独爱熟女,天下间还有比褚蒜子更熟的女人吗?”
”慎言,这可是大不敬之罪!”
“知道了!”
有道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特别是在没有娱乐活动的古代,像这种花边八卦新闻,更是吸引人们的眼球。
什么冉明因爱生恨,求爱不成,运用手中的资源,惩罚太后。不过他们编故事的本领倒是很强,至少这事让他们编得有鼻子有眼。
就这样,各地陆续发现士族子弟跑到官府上访的事件,而且这种事情愈演愈烈。
当地的地方官也傻眼了,要是普通老百姓这样闹,他们不介意杀鸡儆猴,镇压萧晓。可是这些士族子弟却不同了,他们都是有身份的人,别说杀了,就是得罪一个,他们的官也干到头了。
安抚又无法安抚不下去,抓又不敢抓,这些地方官无奈之下,就把这事直接上报。
褚蒜子得到下面起火的消息,这才明白冉明的真正用意。褚蒜子道“诸位现在天下动荡不安,物价飞涨,有何应对之策?”
满朝文武大臣都知道这事是怎么造成的,就是人家冉明搞得鬼。知道又怎么样?仔细算来也是褚蒜子的不是,没事你招惹人家干嘛?现在人家报复的手段出来,你接得下来吗?
从建康城大火伏击金奴和铁奴开始,褚蒜子就一直担忧冉明的报复手段,她苦恼不已,寝食不安,她原本以为魏国最多是利用战争的威胁。
说实话,如果单单是战争,她褚蒜子并不太担心。因为她眼中的魏国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强大。
可惜,任褚蒜子想破脑袋,她也没有想到冉明会如此阴毒。这不仅是打脸,还是动摇晋朝的根基。
褚蒜子此时方寸大乱,朝堂上文武百官也都惶恐不安。褚蒜子的影子虽然损失惨重,倒也没有让她耳目闭塞,至少她非常清楚的知道,这些士子开始在通过此事,在向她示威。褚蒜子非常愤恨以。
朝堂上鸦雀无声,突然她看到后面的那些微末小官,看向她的目光,没有了以前的那种敬畏。反而有些玩味!
用黄金兑换永兴宝钱,可是这个兑换比例却非常离谱,一金只等于一千永兴宝钱,可以兑换后的宣纸每刀的价格堪比黄金,就连丝绸也翻了十几番,想穿丝绸,这不是穿衣服,而是穿黄金。
作为士族子弟,他们本来就是特权人物,现在连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都没有满足,他们岂不闹腾?直至后有士子结伴,声讨各城中商铺之时,事情才渐渐闹大,人家商贾也有理由啊,你们晋朝商路沿途关卡重重,每过一县,就要征收十几次税,就是一纸运到江南,就是高达数百次盘剥。
商贾把涨价的原因说出来,这其实是半真半假,晋朝官员私设关卡的现象有,不过他们也知道杀鸡取卵的害处,也不会把商人逼死,利益虽然少点,可是还够他们赚的。可是清流士子,双手不沾阳春水,根本不懂里面的道道,不过他们确实看到过商贾被官府盘剥的现象。
什么是清流,其实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主。例如那个讲港人自治的东西。就这样,他们的声讨对象对准了官府,由官府对准了朝廷。声讨声音越来越大,就差指着司马聃骂娘了。不要小看士族的无耻和他们颠倒是非,指鹿为马的本事。
所有的士族子弟不是没有明白,他们也有人清楚这是冉明搞得鬼,知道又怎么样?你总不能明抢。冉明是魏国王爷,他们的这些必需品收益如何,根本影响不到人家冉明,大不了冉明不做他们的生意。
那些晋朝没有生意的王爷们也不照样活得滋润吗?
得罪冉明,对于他们来说得不偿失。如果得罪冉明,甚至影响他们的名誉。作为清流,必须要有自己的风骨,怎么样才能体现风骨呢?最好、最直接的办法那就是不畏强权。就像大明朝,反对皇帝的决定,会被认为有气节。结果造成明朝的官,与皇帝没有一心的。这样下来,皇帝不得不信任宦官,以太监抵抗朝臣。
清流名士们的想象力非常惊人。“哎,你们知道这商贾是为何要涨价吗?”
“这个事情倒是知道啊,不是那些卑贱的商贾,为了一已私利,为了前程前去投奔魏国了,现在我们晋朝连一官匠都没有了。甚至连一盏铜浊台都造不出来了?”
“那你清楚晋朝工匠因何而离开晋朝吗?”聪明士子故作神秘的样子,朗声道“众所周知,冉明独爱熟女,天下间还有比褚蒜子更熟的女人吗?”
”慎言,这可是大不敬之罪!”
“知道了!”
有道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特别是在没有娱乐活动的古代,像这种花边八卦新闻,更是吸引人们的眼球。
什么冉明因爱生恨,求爱不成,运用手中的资源,惩罚太后。不过他们编故事的本领倒是很强,至少这事让他们编得有鼻子有眼。
就这样,各地陆续发现士族子弟跑到官府上访的事件,而且这种事情愈演愈烈。
当地的地方官也傻眼了,要是普通老百姓这样闹,他们不介意杀鸡儆猴,镇压萧晓。可是这些士族子弟却不同了,他们都是有身份的人,别说杀了,就是得罪一个,他们的官也干到头了。
安抚又无法安抚不下去,抓又不敢抓,这些地方官无奈之下,就把这事直接上报。
褚蒜子得到下面起火的消息,这才明白冉明的真正用意。褚蒜子道“诸位现在天下动荡不安,物价飞涨,有何应对之策?”
满朝文武大臣都知道这事是怎么造成的,就是人家冉明搞得鬼。知道又怎么样?仔细算来也是褚蒜子的不是,没事你招惹人家干嘛?现在人家报复的手段出来,你接得下来吗?
从建康城大火伏击金奴和铁奴开始,褚蒜子就一直担忧冉明的报复手段,她苦恼不已,寝食不安,她原本以为魏国最多是利用战争的威胁。
说实话,如果单单是战争,她褚蒜子并不太担心。因为她眼中的魏国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强大。
可惜,任褚蒜子想破脑袋,她也没有想到冉明会如此阴毒。这不仅是打脸,还是动摇晋朝的根基。
褚蒜子此时方寸大乱,朝堂上文武百官也都惶恐不安。褚蒜子的影子虽然损失惨重,倒也没有让她耳目闭塞,至少她非常清楚的知道,这些士子开始在通过此事,在向她示威。褚蒜子非常愤恨以。
朝堂上鸦雀无声,突然她看到后面的那些微末小官,看向她的目光,没有了以前的那种敬畏。反而有些玩味!